推荐使用:免费中小企业ERP软件(免费下载,像Excel一样极速上手,可灵活自定义的企业管理软件)
提到中国ERP,我们会想到用友、金蝶更多,但在中国ERP的发展史上,金蝶和用友都不是中国ERP的祖先,虽然一些制造商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但正是因为他们,中国ERP才是今天。
利玛,启明,开思知道他们名字的人肯定是这个行业的前辈,但他们也从中国ERP的先驱变成了烈士,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用友和金蝶是从财务软件转向ERP的本地制造商。后来,外国巨头开始深入挖掘中国市场。这是中国ERP市场的一条主线。
前世:知识成为力量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回归经济建设,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始被重新认识。关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讨论开始于中小范围的相关政府官员和一些企业。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用于企业应用的MRPII软件。当时,MRP和MRPII已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广泛使用多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扎根,许多专门从事加工制造的中小企业已经出现。当成为国际供应链的一员时,管理层要求这些加工和制造企业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来支持它们。与此同时,一批在中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先MRP联系人开始与国外相关制造商合作,在中国市场发起MRP。
从“北利玛、南启明”开始,到后来的“两大三小”(两大是开思、利玛、三小是金航联、经纬、并捷),地方MRP的先行者大多选择了依靠知识创业的道路。虽然启明已经融化到现在汉得,“三小”做得不多,而且利玛和开思也有所下降,但在地方ERP的历史上,有一半的剧本确实已经完全由他们演出了。
北利玛,南启明
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是利玛的前身。1965年,蒋明炜毕业于昆明工学院,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1978年,当意大利压缩机从机械工业部下属的沈阳鼓风机厂进口时,它被转移到研究所的管理系统研究室。
当时,机械工业部决定引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管理,以帮助提高沈阳鼓风机厂的管理水平。为此,当时的机械部大臣组织一批人出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8本《COPICS》,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启蒙书MRP。这八本书进入了管理系统研究办公室的手中,这直接影响了蒋明炜他改变职业并致力于MRP的研究和开发的决心。
不久,管理系统研究室接管了机床厂自动化管理项目四川宁江。作为项目负责人,蒋明炜有机会参考国外MRP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开展了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践,在此期间,他引进了管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第一套管理软件。
1994年初,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美国控制数据(中国)公司共同成立北京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玛。公司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均从自动化部门抽调,蒋明炜主持具体工作,并从MRPII开始。
机械工业部的背景,加上在中国有多年经验的一批实施人员,以及从一开始就采用的几乎全面的宣传,利玛在市场上的早期成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启明远在上海并没有利玛那么多先天优势。当时中国软件仍然有一个相对严格的审批制度。自制启明缺乏背对背的资源,生存压力迫使其不断需要新客户和现金流,因此不得不频繁承诺客户的各种功能需求,并对许多客户反复投入大量开发,因此最终启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产品。然而,这也使启明获得了一批和一批客户,成为与利玛享有同样声誉的南方巨人。然而,直接的后果是启明的进步被无休止的二次开发所阻碍。
随着ERP部门的划分和人员的严重流失,南方的启明在利玛之前有所下降,最终被汉得接管。
开思运行
不像蒋明炜在《COPICS》那本从国外带回来的书里开始接触MRPⅱ,陈佳在他攻读管理学硕士美国的时候,他可以全面接触MRPⅱ,包括感受到MRPⅱ在西方企业的热潮。
1990年的这一天,陈佳在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美国后,坐在回家的飞机上,感到焦虑和兴奋。数学和管理两个硕士陈佳,心里正在考虑如何结合这两个专业,做MRPⅡ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年10月,陈佳和另外两个吴强,程刚后来被称为“开思三剑客接受了新加坡一家公司的投资,在中关村成立了开思一家软件公司,并开始开发基于AS/400平台的MRPII系统。
MRPⅱII很快使陈佳找到了职业正当游戏的乐趣,而市场的萌芽也使开思充满激情。陈佳甚至兴奋地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陈开思,并把她的结婚纪念日挪到公司的三周年庆典上。
1994年,陈佳正式将MRPⅱⅱ升级为ERP,并宣布开思专攻ERP。不久,在IBM小型机AS/400上开发的“开思ERP”和“开思OA”相继推出,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后,开思先后接管首钢公司、石化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销售公司,中共吉林省委、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欧姆龙公司等项目。开思强大的市场能力开始显现,“三剑客”的合作也很密切。
在1996年醋酸纤维有限公司南通的投标中,开思击败了威胁要“封杀”开思的SSA,开思的ERP产品一路攀升,公司的利润也不断上升。“受阻”开思始于一路运行,结束了“北利玛,南启明”的时代,称之为地方ERP(local ERP)几年,直到它在地方ERP市场达到第一位。
同年,陈佳当选为全国青联会员和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在地方ERP的历史上,陈佳和蒋明炜等人已经成为中国早期ERP行业成功企业家的代表。
利玛启明成果减少用友金蝶
大约在1989年,美国软件供应商SSA公司登陆中国,作为外国系统集成制造商打开中国大门的标志。随后,Oracle、四班和SAP,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软件制造商,包括努力了一段时间的甲骨文中国,相继进入中国,迅速扩大了MRP市场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市场。
跨国公司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本土化。直接结果是当地的ERP阵营迅速分裂。早期的本地公司如利玛和启明开始衰落,而有资本支持的公司如用友和金蝶使用ERP概念,并采用兼并先行者进入形成ERP圈。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末,在天津的街道上,许多人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美国骑着自行车到处跑。这个人是John Carlson。他不仅熟悉天津街的路况,而且对中国也很好奇。更重要的是,他想看看是否能在中国中制造出一种叫做ERP的东西。
1988年初,时任四班产品研发副总裁的约翰·卡尔森(John Carlson)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立即敏锐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回到美国,他成功说服总部老板将一个开发项目转移到中国天津中北公司。他还将这家相对较小的MRP公司命名为非常本地化的名称:四班(Forthshift)。
不久,他卖掉了美国他的家庭财产,带着妻子和皮带来到中国,决心在中国做四班。当时中国,ERP市场还是空白。约翰·卡尔森的首要任务是培育这个市场。因此,在约翰·卡尔森和四班的组织下,开展了各种ERP培训。
1988年9月,吴培伦(后来担任四班公司副总经理亚洲,主要负责海外产品开发)开始与正在寻找四班合作伙伴的约翰·卡尔森建立联系。吴培伦经过两年的国际清算银行研究,我也希望把我所学到的东西好好利用。此外,这两个人性格非常相似。在交流的过程中,两人显得非常默契和投机。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北和四班建立了合作,这是四班亚洲的雏形。1989年4月,吴培伦在中国中写下了四班软件的第一行代码。
那时,四班公司出名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四班亚洲公司的业务以每年300%的速度快速增长。亚洲中国大陆有300多个用户,中国近200个用户。据估计,四班亚洲公司在中国大陆MRP软件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60% ~ 70%。
四班在中国中的成功开始让其他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国际巨头感到高兴。1994年,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制造商SAP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代表处。1995年,SAP中国分公司正式成立。
最初几年,SAP免费投资中国,目的很简单,就是尽早实现产品本地化。这与后来成为SAP中国总裁的德国人西曼有关。西曼删除中国解除了他的流利性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把握,这反映在他对各种关系的处理上。
在制作联想和海尔列表时,西曼知道这两个客户的成功对中国其他本地企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中国中的SAP本地化也有很大的意义。在选择咨询合作伙伴时,SAP没有寻找前五名的国际公司,而是找到了一家当地的汉普咨询公司。
寻找忠诚的中国本地合作伙伴为SAP在中国后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包括后期的高维信诚、汉得和其他专门从事SAP实施和咨询的公司,这在中国SAP系列管理软件的迅速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SAP在未来略胜甲骨文进入中国的关键点。
在跨国公司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ERP的概念在中国也开始迅速传播。各种本地软件制造商纷纷转向ERP系统,而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倒下。
两个开思
作为最早的一批海龟群体,个体经营者陈佳从1990年一直延续到1997年开思。近年来,应该进入的国外ERP制造商几乎有进入中国,ERP的概念也变得流行起来。
1997年,开思取消了产品研发部门。原因是当时开思在ERP领域赚了钱,过得很好。这些原因让局外人感到不可理解。
开思公司没有预料到ERP带来的巨额利润,并且陈佳相信现有的利润已经使公司过上了好日子。公司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在ERP领域做大盘子,赚更多的钱。因此,取消了产品研发部门,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服务、项目实施和后期维护。

研发停滞带来的危机被开思ERP市场份额稳步上升的“大事”掩盖了。
1997年底,TCL合并开思。当时TCL正处于大规模扩张时期,而M&A 开思主要是基于如何尝试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考虑。这种最初的意图决定了开思只是TCL中的一个试验情节,而陈佳利用TCL来扩大开思的愿望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前景,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处理TCL的过程中,被称为“开思三剑士和陈佳的吴强和程刚向管理层求助,而陈佳的不安使TCL做出了转移陈佳的决定。
1998年1月13日,陈佳带走一批人离开开思,然后成立和佳。然而,在开始时吴强和程刚没有被遵循陈佳,这也是陈佳广泛宣传的“背叛事件”,也是开思的第一次裂变。
陈佳出口后,开思人们开始恐慌。与TCL的强烈冲突使得开思和TCL都想摆脱对方。
在与长天集团的秘密整合失败后,2001年4月,开思管理层发现金蝶,但金蝶只想将开思整合到金蝶中,只保留高端产品和开发人员。谈判破裂了。
后来,金蝶避开开思,直接去了TCL。金蝶投资1350万元,从TCL处购买开思90%的股权。
由于股东和管理层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开思管理层拒绝承认TCL的签署金蝶。随后,开思接替了总经理程刚,依靠同行伊科,在美国注册拉了一批人成立了一个新的开思公司,并于2002年初在中国成立了一个新的开思国际投资公司。“399001”三剑客中的两个相继离开。
剩下的吴强被提升为金蝶副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而原来的开思产品总设计师石宏峰仍然是开思副总裁。至此,“三剑客”分道扬镳,开思也分成新旧开思。
两个利玛
与开思不同,利玛从一开始就一直有一种学术风格。也不同于陈佳商人,蒋明炜更像是学者。但他们都以资本告终。这是中国知识产业的标准。当资本无法利用时,创始人的辞职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的利玛更多的是由蒋明炜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名声所做,但是利玛缺乏资金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反映在利玛从未脱离ORACLE的关系,在缺乏资金和无法制作清单时揭示ORACLE的代理状态,以及实施ORACLE软件。
为了使它变得更大,利玛资金远远不够。两大股东——自动化研究所和美国控制数据(中国)公司都无意过多增加资本。此后,利玛发现用友,香港赛博韦尔和金蝶,但无论是当时的利玛主席秦德昌和核心人物蒋明炜都不愿意放弃控制,也不愿意被用友和金蝶吞并;要么是他没有找到正确的对象,这与预期相差甚远。
最后,蒋明炜等人找到了利玛老顾客光明家具有限公司,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老股东投资了原利玛公司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光明投资了3000万,占利玛公司股份的51%,并承诺只派一名财务人员。
然而,家具制造商光明不可能轻易成为店主。从2000年7月到2002年4月,一年半以来,蒋明炜和光明一直处于不断的摩擦之中。
首先光明承诺的资金很长时间没有收到,然后光明资金转移利玛发生。直接导火线是蒋明炜和管理层代表张爱清之间的权力冲突。
签订合同前蒋明炜是总经理。当董事会在正式运作前成立时,外部蒋明炜是总经理,而内部总经理是由光明派出的张爱清。文件光明说“蒋明炜是执行总经理”。2001年9月,原利玛主席被光明取代。由于光明拥有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它可以行使表决权。因此,当时整个公司的财务、行政、人事、董事长和总经理都发生了变化。
蒋明炜后来声称光明完全背叛了最初的承诺。张爱清没有注意研究和开发,并解雇了蒋明炜被招募的研究人员,导致两者之间的直接冲突。与此同时秦德昌,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为他的退休做了更多的准备,包括偿还利玛欠自动化研究所的数百万。
???????当光明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批评了2001年3月在酒店华北举行的四人秦德昌、蒋明炜、乔运华秘密会议。
也是在这个“秘密会议”上,四个人最终决定集体逃跑利玛。一年多以后,双方的对抗不断升级。
2002年4月,蒋明炜从拥有60多名技术骨干的利玛信息公司辞职,拉着原来的团队在利玛信息后面的一栋大楼里成立了北京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利玛许多正在进行的信息项目的中断,包括著名的哈药ERP项目实施失败。随后,原利玛或利玛信息技术公司起诉新利玛,双方立即陷入了法律纠纷。
从那以后,无论是利玛信息还是利玛技术都没有被使用,并且已经成为二流的ERP制造商。
比上一次晚
2003年4月,田荣举重返重庆金算盘,曾是用友U8的技术核心,在用友推出第一套管理软件UFERP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初,为了完成“跨越ERP自然屏障”的任务,他被金蝶了出来。
1998年,国内两大金融软件巨头用友和金蝶都推出了上市计划。也是在这个时候,用友,金蝶和其他令人垂涎的集成管理软件领域已经成为司马昭的核心,并且众所周知。然而,苦于陷身财务软件多年,用友和金蝶急于寻找机会翻身到ERP系统,以借用ERP系统的概念顺利上市。
1998年下半年,情况几乎相同。国内金融软件制造商开始酝酿ERP的概念,希望将其从形式上转移到管理软件制造商的层面。用友和金蝶已经成为金融软件市场的死敌,先后宣布向管理软件转型,用友推出UFERP系列软件,金蝶立即推出K/3ERP。今年,ERP在中国真正流行起来。
借助于金融软件的客户群和销售渠道,只要用友、金蝶等厂商推出他们的ERP,他们就赢得了大量一批中小企业客户,成为他们的ERP试验场。然而,在管理软件方面,由于固有的技术缺陷,这些制造商不得不寻求外援。
1999年,用友田荣举和4类金卓君被徐少春相继挖出金蝶;次年,SAP黄骁俭加入金蝶;随着2001年对凯斯的并购,金蝶终于可以自信地宣布自己是管理软件制造商了。
与此同时,一系列行动,如用友跳伞何经华和采购安易,也旨在显示他们转向管理软件的决心和力量。
近年来,它也一直在用友和金蝶上市前后。ERP的概念帮助他们在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这足以让其他本地制造商望尘莫及。它还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吸引了许多ERP制造商纷纷采用ERP的概念,以吸引资本的注意力。
用友和金蝶
2003年,信息技术被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并颁布。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起草,用友,神州数字,工大科软及其他由近20家信息技术制造商制定的电子行业标准。当推荐和宣传标准时,现场有点安静。许多ERP制造商拒绝参与,尤其是一些外国制造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
用友、金蝶等当地金融软件制造商得以扩张,这与当时的审批制度不无关系。在许多制造商转向管理软件的早期,ERP财务模块的批准也使许多外国制造商感到沮丧。即使在那个时候,也只有一家外国制造商的ERP财务模块获得批准。这一门槛也给了许多本地制造商喘息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像上次一样站起来。
在中国中,一个饱受审批之苦的跨国巨头,自然要认真对待《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ERP系统(ERP)规范》。这种站在一旁看热闹的态度也出现在2003年国内厂商发起的“ERP是否过时”的大讨论中。
已经沉浸在中国中多年的跨国ERP制造商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本地同行和整个市场环境。SAP、ORACLE等。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开始接触中低端客户。2003年下半年,从金蝶回到SAP的黄骁俭四处中国推荐思爱普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外包系统(——)。
另一方面,用友,金蝶和其他人没有放弃对大客户的掠夺,因为他们在高端市场惨败。2003年年底和用友在何经华手中进行了改革。原来的部门制改为区域制,而已经废除了近一年的大客户部重新建立,并寄予了王文京和何经华的厚望。
2003年11月,金蝶在用友家乡北京隆重举行了金蝶技术大会,并对外表示将高举“技术金蝶”的旗帜。在各种各样的广告中金蝶,金蝶都没有忘记草拟中国前100名客户与自己挂掉。
所有这些都表明,跨国企业资源计划制造商和本土企业资源计划企业已经开始全面竞争阶段进入,高、中、低端之间的积极接触将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高端,对于本地的ERP企业如用友、金蝶等厂商来说,在高端的成功将决定他们能否跨越龙门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软件企业。
这是中国当地ERP历史的一个缩影,回顾它仍然令人难忘,不是吗?